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第三普通外科孙喆
多年以后,面对录取名单,我会想起第一次报名的那个遥远的夜晚。当时招生计划上的结直肠疝腹壁外科这几个字实在是把我弄得有些晕头转向,但这毕竟属于普通外科,还是决定报着试试,经过了一次不知所云的复试之后,很幸运成为科室中的一员。不过直到来了医院,才知道这几个字的断句应该是结直肠、疝及腹壁外科——果然,在临床中,沟通与断句是多么重要啊。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在第三普通外科待了将近3个月。这段充实的时光不仅让我在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上有了显著提升,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力量、师生情谊的珍贵,科室生活的融入感。
一、临床实践
不同于其他同学在自己科室开始住培学习,我是在骨科住培半年后,才正式在第三普通外科轮转的。普通外科具有疾病谱广、病情复杂、手术繁多的特点,对住培医师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要求极高。轮转初期,面对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胃肠道肿瘤等常见病,我曾因经验不足而手足无措。但在带教老师和同学的耐心指导下,我逐步掌握了本科室的常规诊疗流程: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到影像学解读,以及具体药物的选择、同一药物不同情况下的医嘱录入,每一步都让我受益匪浅。
在病房管理的过程中,随着轮转时间的逐渐延长,我也对一些病房常见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无论是从简单的换药及拆线,到拔管的方法和时机选择,再到对于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我在每次的操作,每次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临床思维。每一个夜班,都会有不同的状况,在值夜班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学习,无论是术后疼痛的处理、发热的鉴别,以及印象颇深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导致的Reynolds五联征的诊断,肠梗阻是否需要急诊手术的判断……,我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在不断地加深。
普通外科的手术种类繁多,从简单的阑尾切除、疝修补,到复杂的胃癌及结直肠癌根治、肠梗阻松解,每一台手术都是宝贵的学习机会。刚开始,我的角色仅限于拉钩和吸引,但老师们并没有让我停留在机械操作上。他们在腹腔镜手术中会进行录像,也会特意调整镜头,让我看清关键步骤。渐渐地,我学会了如何在手术中预判主刀医师的下一步操作,主动递器械、调整拉钩角度,甚至在一些简单步骤中尝试缝合、打结。
二、团队协作
普通外科的高强度工作让我认识到,一台成功的手术离不开团队的默契配合。从主刀医师的精准操作,到麻醉师的全程监护,再到器械护士的熟练配合,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我曾参与一例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历时5小时,团队成员的专注与协作让我震撼。术后讨论时,主刀医师特意分析了术中团队配合的关键点,例如如何通过简短的指令优化流程,这让我意识到外科医生不仅是技术者,更是团队领导者。
除了不同科室间的相互配合协作,科室内部也不断进行技术交流。无论是复杂病例的影像学诊断,术前讨论,抑或是术中操作的配合,都体现出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同时,科室也定期组织专业学习,贴近最新指南。无论是胃肠道间质瘤的诊疗流程,结直肠癌MSI指导进一步治疗,亦或是炎症性肠病的外科手术方式,都使我记忆犹新,让我在面对相关患者时能够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也提醒我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三、科室生活
在轮转过程中,我发现每位老师的电脑旁似乎都有属于自己的小符号,无论是动物、植物,抑或是玩偶,key上的挂件好像都与一位老师息息相关。仿佛大家在略显枯燥的临床工作中,还在关心哪只海星对哪只鱼有了威胁,哪片薄荷又长了新叶,哪个玩偶又被哪个人加了点涂鸦,哪朵花又开了几朵,为紧张的工作增加了一点点松弛感。
同样,我也感谢值班时那些老师们管的丰盛的饭,尽管这可能是大家体重增长的源头。
最后,就祝大家在第三普通外科吃得开心,学得轻松,成长飞速吧。